学术队伍
|
李明 教授(二级)
添加时间:2018-06-14
李明,男,1961年3月出生,教授(二级),大学本科学历,农学学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食用菌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食用菌栽培生理。 ◆教育背景 填写说明:主要填写学历学位进展情况 1979年-1983年,河北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农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填写说明:职称职务进展情况 1983年7月-1991年3月,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助教 1991年4月-1997年7月,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讲师 1997年8月-2000年11月,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 2000年12月-2003年11月,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003年12月-2008年1月,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 2008年2月-2018年7月,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 2018年8月-今,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学术/社会兼职 2004年,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委。2013年8月,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2008年6月,河北省蔬菜学会,副理事长。 2007年9月,河北省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食用菌专家顾问组,组长 2010年8月,河北省农业科技推广专家委员会食用菌组,组长。 2014年3月,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 ◆荣誉称号 年份,称号,授予单位(校、省、国家均可) ◆教学情况 承担课程(本科、硕士、博士、国际): 本科/硕士/博士课程,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本科课程名称: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负责人 硕士课程名称:食用菌研究基础,课程负责人 蔬菜学Seminar,主讲教师 教研项目 序号,项目类别或来源,项目名称,排名 1.全国高等学校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1 2.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课教学团队,1 教学奖励 序号,奖励名称与级别(如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名称,获奖年份,排名 1.河北省教学成果2等奖,深化学院教育改革,培养高素、创新型园艺人才, 2003.8,2 教材编写 序号,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名称,教材级别(如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出版社,出版年份 1.主编,食用菌栽培学,联合编写教材,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0 2.副主编,食用菌学,北京市重点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8 3.副主编,食用菌栽培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7 4.副主编,食用菌栽培学(2版),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3 ◆科研情况 科研项目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起止年限,到位经费,排名 1.食用菌棉秆规模化栽培及油浸 调味罐头系列产品中试与示范 ,科技部,2010-2012年,40万,2 2.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首席,河北省农业厅、财政厅,2013-2022年,120万,1 3.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岗位专家 ,河北省农业厅、财政厅,2013-2017年,150万,1 4. 平菇野生品种驯化及工厂化杏鲍菇新品种选育,河北省科技厅,2016-2020年,45万,1 5. 香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河北省科技厅,2006-2010年,10万,1 6. 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省技术监督局,2015年,2万,1 7. 坝上地区双孢菇错季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河北省科技厅,2016-2017年,3万,2 8. 几种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技术研究与集成,河北省教育厅,2015-2017年,2万,2 科技奖励 序号,奖励名称与级别(如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获奖年份,排名 1.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河北省山区食用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2017年,1 2.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特色食用菌系列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2011年,2 3.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坝上地区农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2015年,6 4.保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日光温室草莓套种轮作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1997年,2 审(鉴)定或登记品种: 序号,品种名称,......审(鉴)定或品种登记或通过......成果鉴定,排名 授权专利 专利名称,专利号(如:一种农杆菌介导的核盘菌的遗传转化方法,ZL20101017526.3),授权时间,排名 颁布标准 莜麦秸栽培双孢菇技术规程,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5,1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5,2 品种保护权 软件著作权 ◆论文论著(68篇) 1.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yrG gene of Pleurotus ostreatus and Pleurotus eryngii。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Vol. 6(12), pp. 2869-2877, 30 March, 2012,通讯作者 2. 杏鲍菇菌丝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6卷2期,2003.4,通讯作者 3. 6个白灵菇菌株酯酶和过氧化酶同功酶分析,食用菌28卷6期,2006.11,通讯作者。 4.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品比试验,中国食用菌08年1期,2008年5,通讯作者 5. 八个榆黄蘑菌株同工酶分析,华北农学报09年6期,2009.12,通讯作者 6.几个榆黄蘑菌株菌丝体和子实体多糖含量比较,食用菌32卷3期,2015.5,通讯作者 7.杏鲍菇单孢诱变杂交及其子代的鉴定,中国食用菌2012年第4期,2012.9,通讯作者 8.白灵侧耳结实相关基因片段的筛选与分析,生物技术2013年第3期,2013.6,通讯作者 9.不同光质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北方园艺2014年第19期,2014.10,通讯作者 11.白灵菇菌种退化的快速鉴别方法,生物技术2014年第6期,2014.12,通讯作者 12.茶树菇母种培养基最适碳氮比及碳源、氮源筛选,北方园艺2016年第14期,2016.7,通讯作者 13.八个双孢菇品种比较试验,北方园艺2016年第19期,2016.10,通讯作者 14.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品比试验,中国食用菌08年1期,2008,通讯作者 15.6个白灵菇菌株酯酶和过氧化酶同功酶分析,食用菌28卷6期,2006.11,通讯作者 16.赤霉素对平菇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华北农学报18卷园艺专集,2003.9,1 17. 杏鲍菇菌丝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6卷2期,2003.4,通讯作者 18.鸡腿菇菌丝培养基配方比较试验,食用菌25卷1期,2003.1,1 按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填写 ◆研究生培养 培养硕士生46名,在读硕士生11名。 ◆社会服务(基地建设) 近10年来,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4个;建设太行山农业驿站2个;服务产业基地13个。 ◆团队和平台 食用菌团队,该团队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共4名。该团队实验室是河北省蔬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 ◆学术会议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5次,省级学术会议8次,其他学术会议6次,其中: 有责任职务的会议名称并注明责任职务(主席/召集人/组委会成员/科技委员会成员),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312-7528316 电子邮件:346399877@qq.com ;yyliming@hebau.edu.cn |